荧光分光光度计作为痕量分析的核心设备,其灵敏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。科学的养护可延长仪器寿命、降低故障率,以下从关键模块展开系统性维护方案:
一、光源系统维护
1. 氙灯/氘灯管理
寿命监控:氙灯典型寿命约200小时,累计使用达80%时需提前备件;氘灯发射强度随时间衰减,建议每500小时检测能量输出。
更换规范:关机冷却30分钟后操作,佩戴防护手套避免油污接触灯窗,新灯安装后需进行能量校准。
点火保护:若连续3次点火失败,立即停机检查高压触发电路,防止电容击穿。
2. 光路清洁
反射镜除尘:每月用脱脂棉蘸无水乙醇轻拭激发/发射单色器镜面,禁止触碰镀膜层;
狭缝清理:使用专用软毛刷清除入射/出射狭缝处粉尘,避免散射光干扰。
二、样品系统维护
1. 比色皿处理
材质匹配:石英皿用于紫外区(<300nm),玻璃皿适用于可见光区;严禁混用不同材质器皿。
清洗流程:先用纯化水冲洗,再用色谱纯甲醇浸泡10分钟,最后用无尘布擦干,杜绝指纹残留。
定位精度:每次测量前调整样品架高度,使激发光斑精准照射比色皿中心。
2. 样品池防污染
挥发性试剂测试后立即用氮气吹扫样品室,防止结晶析出;
蛋白质类样品测定后,用75%乙醇+0.1M NaOH混合液浸泡清洗。
三、光学系统校准
1. 波长校准
每周使用标准滤光片(如汞灯特征谱线)验证波长准确性,偏差超过±0.5nm需重新校准;
年度深度校准需采用钬玻璃标准物质,修正全波段系统误差。
2. 灵敏度校验
每日开机后测定硫酸奎宁标准溶液(0.01μg/mL),确保信噪比≥800:1;
若出现信号漂移,依次排查光电倍增管负高压设置、积分时间和增益参数。
四、环境与电气控制
1. 温湿度管理
实验室温度控制在1525℃,湿度<60%,配置除湿机消除光学元件结露风险;
避免阳光直射仪器面板,防止液晶显示屏老化。
2. 电路防护
每月检查电源线缆绝缘层,接地电阻应<4Ω;
突发断电后需等待3分钟再重启,防止瞬态电压冲击电路板。
五、日常操作规范
1. 开机顺序:先通载气(氩气)→开主机→预热30分钟→校准波长;
2. 关机流程:退出软件→关闭主机→切断电源→持续通载气10分钟;
3. 数据管理:建立实验日志,记录灯具更换时间、校准参数及异常事件。
通过上述规范化养护,可显著提升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分析精度与使用寿命。建议制定季度维护计划表,将关键操作纳入实验室SOP体系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。